欢迎访问中共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委员会网站!
资料室窗
党建网 - 资料室窗 - 动态资料
2021年2月政治学习资料:许昆林: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“最美窗口”
发表日期:2021-02-08    来源:    浏览:7390次

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“最美窗口”

许昆林


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发出了着力深化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建设,以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的使命担当,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“动员令”。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指出,苏州要把“可以勾画”的目标真实展现出来,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“最美窗口”。

苏州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强大动力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将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体现在思想行动高度统一上,努力建设充分展现“强富美高”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;体现在抓好“十四五”强势开局上,奋力推动现代化实践的探索性、创新性、引领性;体现在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上,提升准确识变、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的能力水平。

2020年,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万亿元左右;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0亿元、增长3.5%以上,总量、增量和税比均为全省第一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55亿元、增长6.5%,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6.8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.6%。

2021年,我们将接续奋进,确保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,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。

一、着力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

加快打造“创业者乐园,创新者天堂”,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,深层次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实现创新生态综合最优。发挥好苏州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作用,着力培育壮大上市企业。在创业孵化器、人才公寓等方面加大探索,建设更多好的医院、好的学校、现代化社区。搭建更多专业性“双创”孵化平台。推动创新要素加快集聚。加快建设太湖科学城、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、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、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,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、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建设,深化与苏州大学等本土高校名城名校融合发展。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。深化与大院大所产学研用合作,发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,加强中国(苏州)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能力建设,探索把研发作为产业来做、把技术作为商品来做的有效途径,推动产业创新由“工程师时代”进入“科学家时代”。

二、全力打响“苏州制造”品牌

制造业是苏州发展的“基本盘”。我们将启动实施“苏州制造”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,加快智能化改造、数字化转型步伐。推进项目化落实。围绕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5000个的年度目标,引进培育更多工业互联网平台,综合运用专项贴息资金、风险补贴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。鼓励我市优秀外资企业、民营企业“走出厂门”输出服务。推动新产业发力。大力发展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全力推进央行数字货币试点,有效促进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数字经济发展。探索设立专项基金,帮助解决上市企业困难,做实上市公司“苏州军团”底盘。推行标准化引领。推进质量强市建设,开展“苏州制造”品牌认证,让“苏州制造”引领最高标准、最优品质、最广市场。

三、致力塑造“江南文化”品牌

江南文化是苏州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。我们将启动实施“江南文化”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,大力推动文化品牌塑造和产业倍增。做好文化传承保护。不遗余力做好昆曲、评弹、苏工苏作等保护,积极开展“故宫苏作工艺重振计划”,加快打造国家会展中心“苏作馆”,让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扬光大。做新古城保护利用。古城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、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。吸引更多海内外艺术家、设计师集聚苏州,打造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世界设计之都。加快运河十景建设,塑造一批文化IP品牌。做强数字文化产业。加强与各大互联网平台合作,发展移动多媒体、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,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。守牢意识形态和公序良俗底线,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。

四、大力增强“沪苏同城”效应

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苏州面临的最大历史机遇。我们将大力推进“沪苏同城化”,将上海功能转化为同城功能、将上海优势转化为同城优势。邻沪区域先行推进。认真落实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》和江苏《实施方案》,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,促进虹桥—昆山—相城、嘉定—昆山—太仓省际毗邻区协同发展,在部分地区、部分领域率先实现同城化。重点领域先行突破。在铁路、公路、港口、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加强对接,建设与上海联动共生的功能性枢纽城市。深化在集成电路、航空航天、汽车等领域的合作,做优衔接配套。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,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协同创新区,争取更多原创性研发成果在苏州实现“从1到10”“从10到100”的最先突破、最优转化。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引领。强化改革系统集成,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。深化与青浦、嘉善等地合作,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。

五、努力推动投资、消费“双升级”

消费、投资对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。我们将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,构筑“投资高地”“消费福地”。拓展投资空间。确保2021年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,其中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,提高新设项目投资占比,以足量的优质投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。发力招商引资。聚焦世界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,精心谋划线上线下招商活动,加强外商投资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。招引更多央企、外企、民企功能性总部落户苏州,加快已签约项目落地。释放消费潜力。放大“双12苏州购物节”效应,加强与各大头部平台合作,引导线上赋能线下、线上线下融合。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,研究设立“夜间市长”“夜间区长”。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,推动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互动融合。

六、全面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

改革开放是苏州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唯一途径。我们将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,提升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和利用水平。增强改革动力。持续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大力实施“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1”。大力推进产业用地更新“双百”行动,引导土地、资本、技术等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。提升开放质量。牢牢稳住3000亿美元左右的外贸基本盘,确保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全国占比稳定、质量提升。深入研究RCEP、CPTPP等协定,大力发展服务贸易、数字贸易,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。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。提高开发区发展水平。对标借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海南自贸港等制度创新成果,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争创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。高水平推进自贸片区建设,推动各联动创新区抓紧复制推广成熟经验。
七、切实加强民生保障、社会治理

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。我们将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,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。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。促进教育、医疗、体育、育幼、养老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。推进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大提升,研究增设轨交复线。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。坚持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定位,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。深化美丽苏州建设。坚决贯彻长江经济带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方针,抓好问题整改、生态修复。持续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加快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,高标准打造太湖生态岛、铁黄沙生态岛。制定实施城市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。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。加快5G、工业互联网、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全领域、全要素、全闭环智能治理平台,倒逼城市管理理念、模式、手段转型,实现城市数字化的整体性转变、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。

(来源:群众杂志)